打印

[评分结束][雪•家•春节][散文][厚重的家乡,喜庆的春节]最终得分:8分

0

[评分结束][雪•家•春节][散文][厚重的家乡,喜庆的春节]最终得分:8分

版主留言
烟雨星痕(2008-2-1 02:26): 已经收到文章,敬请等待评分结果。希望看到兄弟其他征文。
                          厚重的家乡,喜庆的春节
      家乡这几年每逢过年的时候上天安排好似的,都要下场大雪。今年的更大些,虽说给出行带来了不便,但“瑞雪兆丰年”嘛,总是个好的兆头。我喜欢雪,喜欢它的纯净,它的唯美;喜欢过年,喜欢它的和谐,它的喜庆。过年下雪,锦上添花,清新的空气里带着过年的喜庆,就像是美丽的村姑嫁到了心仪的婆家,害羞中带着欢娱。
      总是怀念儿时的时光,越是长大越是如此。
      年,具体是几天呢?我想应该从腊月三十算起,年三十嘛,止于初二凌晨十二点。年前年后,应该是年的开始和年的延续。
年三十早晨起床开始,就要为了明天的年做准备了。换新衣,贴对联。在故乡,帖对联是有讲究的,一般都是下午贴的,早了会让人笑话的,因为贴了对联以后,不管欠别人什么东西,即使那人再急,也不会再今年问你还了。这是规矩(杨白劳那时还没有吧),也是主人的无奈,能还的年前就还了。早上看见有人家帖了春联,路过的人总会笑着摇头“这家伙。。。。”便没了下文,能说什么呢,但愿来年他有个好年景,下个春节不再这样。小的时候春联一般都是写的,那时的光景都差不多,穷。买来红纸,找字写的好的代写,不管是找谁写,没有拒绝的,还都是先别人的,再写自家的,别人送来的红纸,总是有富裕的,等写自家的时,可以省些自家的纸张。不过也买,买来是帖在大门口的。我四叔的毛笔字写的好,我们一大家子的春联都归他写,偶尔我也上去写两笔,不过是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的单帖,帖在不显眼的地方的。先帖的是个单联“出门见喜”,帖在正对大门的外面,这个每家必有的一个单帖,必有的单帖还有帖在院中的“春色满院”,如果还有富裕的红纸,再写帖再水井上的“清水常流”,卧室里的“身体健康”等。
      下午还有一个工作要做,就是上坟,拿着铁锹,抱着鞭炮,带上烧纸(以前穷,上坟没有现在的幂币,都是一种发黄的,很糙的那种纸代替,现在也有人用,那种纸就是特定给亡人用的,没其它的用途),添坟,放炮,给先人们送些幂币,过年了,让他们在天堂也添件新衣。一边烧纸,一边念叨:回来吧,回来看看,咱家比以前过的好多了,吃的饱了,也穿的暖的。傍晚的时候,每家要在自家的大小门前横一个木棍,名曰:挡财棍,别让财外跑了。以前的说法了,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这种举动了,不过我家到现在每年还是要横挡财棍的,初一晚上才撤掉。
      晚上的时候,烛火通明(那时还没电,我记得我们村是90年代初才用上电),比平时的洋油(煤油)灯亮多了,蜡烛是奢侈品,只有逢年过节才点的。晚饭前,我爸总是手拿着一把刀,站在堂屋的门前对我说:“来,看看今年又长高了多少。”我兴冲冲的走过去,站在门沿的边上,头挨着门沿,爸爸拿着刀平着我的头顶在门沿边上刻下一个斜的三角:“嗯,今年长了“一火棍”(手指伸开,从拇指顶端到中指的顶端叫“一扎”从拇指到食指的顶端叫“一火棍”,我们家乡的土话)。晚餐很是丰盛,平时吃不到的东西,今晚敞开吃,平时吃的都是玉米面加白面的馍,今天是全白面的,还有肉吃哪。晚饭过后,很晚了。睡觉前要放关门炮,开门要放开门炮,规矩太多,我也说不清这关、开门炮是怎么一回事,反正这个少不了。
      初一早上,一般这天起的都早,三、四点吧,开门,放了开门炮。哇,下雪了,地上已经有了厚厚的层,大雪已过,眼下仍有细细柔柔的雪慢慢漂洒下来。妈妈起床做饭,爸爸扫雪,年少的我是没心情干这些的,急急的穿好新衣,出门找伙伴玩了,妈妈在后面喊着,记得一会回来吃饭啊。我嘴里应着,一边往外跑去。
      早上做饭后,还要下饺子的,喜欢什么吃什么吧。第一碗饺子是爷爷、奶奶的,我们已经分开过了,每年都是爸爸送过去,还有两个大馍(和馒头不一样,不一样地方是馒头是家常吃的,大馍是孝敬老人的,区别就是大馍里有枣,分别在大馍的顶端的中心里(在我们家乡,大馍还有一个意思,代表女孩家,比如见了一个小女孩,就会说:这是谁家的大馍呀。女孩出门(出嫁)后,每年的春节回娘家,都要拿大馍的,包括现在,无论穷富)。每年的这时,分开另过的人家,都要往爸妈家送饺子和大馍的。
      出去玩了一阵,回家吃饭,昨晚吃的太多了,早上吃不多的。般我都是两个包子,喝点汤就好了,早上的饺子我是不吃的,因为早上的饺子是素的,荤的什么时候吃都行,但年初一早上的饺子要素馅的。我问过妈妈这是为什么,妈说:以前啊,妖怪(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年”吧,因为“年”是每年的这个时候来的)来的时候,闻到谁家有香味就去谁家,这家人就要遭秧了。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这个讲究了。不过我家还是照样。
      早饭后雪下的大了起来,但这时的人却更忙了,吃过早饭是拜年的时间了。三、五结伴,走街串巷,挨家挨户的拜年(一般都是去年长或辈份长的人家)。抽着主人递的烟,口里说着吉庆的话语,一派祥和。初一是拜邻居,初二开始才是访亲朋。
      一个场完美的雪,一个祥和的年,一个温暖的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到了,今年春节回不了家,很是想念家乡,挂念双亲,这里遥祝双亲新年好,儿子在千里之外给您们二老跪拜了。这里祝此时不回归家的游子春节愉快,也祝天下的老人幸福、安康。


[ 本帖最后由 烟雨星痕 于 2008-3-8 02:56 编辑 ]

TOP

0
感觉北方的年味更浓一些,北方的人都有过年回家的习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也不止北方人,全国的人都一样。

TOP

0
版主留言
烟雨星痕(2008-2-26 21:28): 有效评分及评论(1)
评分:8
评委:暴走浣熊

对家乡过年情景的回忆,充满了温馨的味道,中国人是恋家的人群,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楼主通篇没有“思亲”的描写,但是在回忆的字里行间,那种对父母和老家深深的思念表达的非常深刻。试想如果不是对家乡和双亲有强烈的思念和情感,怎么会把儿时的回忆描写的如此全面而生动?亲情就在字里行间,不需要喊出来。虽然平实朴素,仍然让人感动。

TOP

0
版主留言
烟雨星痕(2008-2-27 18:35): 有效评分及评论(2)
评分:8
评委:shlink

俗吗?一点都不俗。这些关于民俗的描写反而把我深深吸引住了。楼主一看就是北方人,对北方春节民俗的描写准确细致。那就是我儿时过年的情景啊,长辈的关爱,鞭炮的轰鸣,人们的笑脸,压岁钱和吉祥话。想到这些,心里就像躺在温暖的火炕上一样舒坦。
文字如家乡一样厚重,朴实无华,不带一丝脂粉气和书卷气。把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永恒主题体现的十分强烈。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TOP

0
文笔细腻真实 "总是怀念儿时的时光,越是长大越是如此。"唤起了我深处的孩童之气.

TOP

0
谢谢两位大大夸奖了。也对接下来的几位大大说声:辛苦!
     当初看到征文时,就想写点东西,一时兴起也就写了这些,因为时间关系,写的不多也不全,感觉干巴巴的,好多地方都有欠缺,宿舍宽带到期了,那几天一直在网吧,想多写点,网吧那地也不想多呆,就胡乱的写了这些。
     来SIS,到家了。来这里后,就没去过别地。前段时间有幸在花大大那里弄了牌牌戴上了,感觉很爽,不过这段时间紧,花大大那边的任务恐怕要完不成了,不过,我以后会努力的~

TOP

0
版主留言
烟雨星痕(2008-3-3 17:25): 有效评分及评论(3)
评分:7
评委:llq520

楼主的文章平凡中见真情,虽无华丽,但却真挚,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氛~

TOP

0
版主留言
烟雨星痕(2008-3-6 20:00): 有效评分及评论(4)
评分:8
评委:飞天神火
点评:作者的文章很感动我,我也是北方人,对于北方的春节自然是耳熟能详.看了以后,无限的回忆涌上心头,"鞭炮、饺子、春联、福字”,太多的回忆太多的快乐,文章朴实无华,但却流露真实情感。

TOP

0
版主留言
烟雨星痕(2008-3-8 02:56): 有效评分及评论(5)
评分:9
评委:ROCROC
点评:很真挚的感情和真实的生活经验。通过时间顺序,作者逐次回忆了过年的那几天,所发生过和将要发生的事情,这一些习俗都是乡情,总让人在梦里回到了儿时的家,一定是儿时的,因为那时候的自己最是纯朴,最是纯洁,每一次过年都是自己一年之中最大的喜庆。现在生活丰富了,过年的气氛反而淡了。
谢谢作者勾引起读者的思想之情,怀念之情,同时谢谢作者将这许多北方习俗娓娓道来,作为南方人我学到了很多。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6-17 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