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说说我眼中的三国之诸葛亮

0

说说我眼中的三国之诸葛亮

版主留言
bf4600(2015-3-8 09:24): 兄弟,本版只支持原创吐槽八卦,不接受纯网络转帖,1楼为会员自主原创评论,字数要求200以上,2楼可以补充相关转载资料,3日内修改后短信我评分,谢谢!
  我想说大多数人看《三国演义》可能最喜欢的就是诸葛亮了,楼主也是。第一次看三国演义看到诸葛亮死在五丈原的时候,就没再往下去看了,甚至当时因为是诸葛亮攮星时被魏延把灯给踏灭了,恨魏延恨的要死。现在想一想真是太天真了。至于后来看了三国志,以及评三国之类的,才对诸葛亮有了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今天,就来说一说诸葛孔明。
  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与凤雏齐名。其师司马徽说过“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由此来说明其能力之大。其实就《三国演义》来说,我所知道的,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到后来的空城计、死后吓退司马懿等都是虚构的,七擒孟获那些也都有夸张的成分,确切来说,诸葛亮不能算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在军事方面,他蜀国比不上庞统,北魏比不上郭嘉,东吴比不上周瑜,诸葛亮更应该是一个是个杰出的政治家。相对于打天下来说,我感觉诸葛亮更能治天下。说诸葛亮六处祁山都没有攻下魏国一城一郡,这其中的原因不能简单的理解为马谡失街亭、刘禅听信谗言召回诸葛亮、李严粮草跟不上这些,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诸葛亮不善于用人,这也是其缺点之一。他自己本来士倡导民主、任人唯贤的。但最终走上了反面,他自己独断专行,不能听取别人的宝贵意见。比如他首次伐魏时就有大臣(比如谯周等)提出,多年征战,国库空虚,人民得不到休养生息。这是多么远见卓识的建议,但是诸葛亮端出刘备先主,执意伐魏。结果劳民伤财,最终被司马氏所灭。而且诸葛亮不善于培养新人。以至于到后来“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足可见蜀国人才严重断层,后继无人。最重要的是,他分不清指责范畴,事必躬亲。这种小吏所作之事,一个堂堂丞相做,可见他分不清主次。最后被累死也是咎由自取。
  我上面这么说诸葛亮有没有引起有些读者的不满呢?上面也说了,其实诸葛亮更像是一个政治家。我们都知道西蜀在三国那个时代还是个蛮荒之地。人民蒙昧,野兽出没,生产力极其落后、低下。经过诸葛亮的治理,生产力跃居全国前茅。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空前良好,做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境地。蜀地开始成为中国富庶、繁华的地区之一。诸葛亮还发明了很多农耕器具,以利于农业生产。所以,至今蜀地老百姓还怀念诸葛亮的功绩。这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再者,诸葛亮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隆中对》、《出师表》可都不是吹出来的。相信大部分人上初中时都学过这两篇中的一篇或两篇,真的也是脍炙人口。此外诸葛亮还是一名发明家。我们耳熟能详的比如说“木牛流马、诸葛连弩、孔明灯”等。当然《三国演义》中的那一段诸葛亮用木牛流马骗魏军粮食属于虚构的。但是那些确实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粮食搬运工具,为蜀国的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杜甫曾写过一首诗“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在历史中确实是有的,诸葛亮在布阵,占卜方面也是有一定造诣的。虽然在《三国演义》中这些都有夸张,比如庞统死之前,诸葛亮说将星不稳,已经给刘备说要小心;庞统、关羽刚死的时候,诸葛亮也都已经算出来了;再到后来的五丈原攘星续命就更玄乎了。但是杜甫是唐朝的,肯定是没看过《三国演义》的,所以罗贯中只不过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做了些夸张。
  最后,咱们再来谈谈《三国演义》,其实在整部《三国演义》中,我最佩服的不是我上面提到过的那些“借东风、草船借箭”那些,虽然那几个部分写的确实让人热血沸腾的,但我想说,最让我感觉厉害,也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集“安居平五路”。当时魏主曹丕派曹真为大都督,起兵十万,攻取阳平关;第二路,又令反将孟达(因当时关羽受难时,劝刘封不要起病救,而导致关羽遇害,害怕刘备责怪而降魏),起上庸兵十万,攻取汉中;第三路,联合东吴孙权,约定攻下蜀国后西川及荆州都给于东吴,让孙权起兵十万,攻取峡口,进而攻取西川;第四路,联合蛮王孟获,许以金帛等物,让起蛮兵十万,攻取益州四郡;第五路,是以前马超所在的西凉番王轲比能,起羌兵十万,攻取西平关。当时刚逢蜀兵打败,刘备病故,全国上下人心惶惶,刘禅甚至亲自来到诸葛亮府邸来询问办法,其实诸葛亮早有对策,马超在羌人中威名甚高,马超可守一路羌兵。蛮兵多疑,让魏延以疑兵之计拖住蛮兵。李严与孟达生死之交,让李严对抗孟达,孟达也逡巡不前。阳平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让赵云守住险要处,曹真也不足为虑。最后让邓芝出使东吴,晓以利害,其余四路兵马攻不下来,吴国必然不会发兵。当时看到这里,真的感受到了那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霸气,那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豪情。
  虽然大部分故事情节都只存在与《三国演义》,但大部分人更愿意活在《三国演义》中,大部分人还在为“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而惋惜,为“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而扼腕,但这只是以文学的角度来说的,如果以历史的角度看,我们不能盲目的崇拜,诸葛亮也是人,在三国的历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是一代英雄,能让蜀国在北魏和东吴中夹缝中生存,着实不易。其最后算是英年早逝(54岁),“出师未捷身先死”,也让人唏嘘不已。
   ps:纯手工码贴,如有共鸣者,请给楼主点个赞呗,谢谢啦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bf4600 原创 +1 论坛有您更精彩! 2015-3-17 18:31
  • bf4600 金币 +4 论坛有您更精彩! 2015-3-8 15:01
  • bf4600 金币 +100 感谢支持尽言楼! 2015-3-8 15:01

TOP

0
  
附: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三国演义》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

[ 本帖最后由 寡信轻诺 于 2015-3-7 22:21 编辑 ]

TOP

0
史书上早已盖棺论定“亮长于戎治,短于奇谋”。楼主论点不新鲜。不过关于六出祁山,以及后来姜维的九伐中原,后人多评为穷兵黩武,甚至是覆国之源。但我的看法是,蜀国国力偏弱,诸葛岂能不知?但是以四川之地势,相对封闭,发展有限,所谓国泰民安是有其上限的,到了一定程度,国家资源就支撑不住经济发展了,如果闭关锁国,偏安于一偶,或能保全一时,但一朝衰败,便不可挽回。所以不如一搏以求生机。否则纵然丞相不识兵,姜维也不会审势吗?究其动机,其实和当年四面求战的日本有些相似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bf4600 金币 +11 认真回复,奖励! 2015-3-8 08:52

TOP

0
诸葛亮作为当代耳熟能详的人物,的确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夸大了不少,三国演义的诸葛亮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但是真正的诸葛亮却不是这么的神,楼主说诸葛亮是政治家,文学家。我在这要补充一下,诸葛亮应该还是一名优秀的外交,游说东吴联合抗曹就是最好的证明。其实诸葛亮对蜀汉建立最大的贡献就是给刘备指明了一条成就霸业的道路,辅助刘备制订了立国方针,绘制了一幅宏伟的政治蓝图。
当我看到楼主在前面说起诸葛亮六出祁山和事必躬亲,我觉的这体现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心,但也体现出了万般无奈。前些年《百家讲坛》中易中天做的有关三国的节目,我依旧记忆如新。我比较赞同易中天说的蜀汉政权,由于政权结构复杂(有荆州集团、刘璋旧部集团和当地本身的氏族集团),所以比较不稳定,矛盾众多,在刘备在的时候还能稳住政权。但刘备死后这些矛盾及不稳定因素就显现出来。诸葛亮在隆中对的时候曾经说过待天下有变,可是诸葛亮多次北伐时,曹魏政权还是比较稳固的。这就说明了诸葛亮北伐是为了转移内部矛盾,不得已而北伐的。同样事必亲躬,是应为如果交由别人来处理一些事情,如果一旦做的不得当,就会留有一些口舌与借口,引发集团之间的纷争与冲突。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bf4600 金币 +26 认真回复,奖励! 2015-3-9 08:37
  • bf4600 +1 认真回复,奖励! 2015-3-9 08:37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5-5 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