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说说我眼中的三国之诸葛亮

0

说说我眼中的三国之诸葛亮

版主留言
bf4600(2015-3-8 09:24): 兄弟,本版只支持原创吐槽八卦,不接受纯网络转帖,1楼为会员自主原创评论,字数要求200以上,2楼可以补充相关转载资料,3日内修改后短信我评分,谢谢!
  我想说大多数人看《三国演义》可能最喜欢的就是诸葛亮了,楼主也是。第一次看三国演义看到诸葛亮死在五丈原的时候,就没再往下去看了,甚至当时因为是诸葛亮攮星时被魏延把灯给踏灭了,恨魏延恨的要死。现在想一想真是太天真了。至于后来看了三国志,以及评三国之类的,才对诸葛亮有了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今天,就来说一说诸葛孔明。
  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与凤雏齐名。其师司马徽说过“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由此来说明其能力之大。其实就《三国演义》来说,我所知道的,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到后来的空城计、死后吓退司马懿等都是虚构的,七擒孟获那些也都有夸张的成分,确切来说,诸葛亮不能算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在军事方面,他蜀国比不上庞统,北魏比不上郭嘉,东吴比不上周瑜,诸葛亮更应该是一个是个杰出的政治家。相对于打天下来说,我感觉诸葛亮更能治天下。说诸葛亮六处祁山都没有攻下魏国一城一郡,这其中的原因不能简单的理解为马谡失街亭、刘禅听信谗言召回诸葛亮、李严粮草跟不上这些,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诸葛亮不善于用人,这也是其缺点之一。他自己本来士倡导民主、任人唯贤的。但最终走上了反面,他自己独断专行,不能听取别人的宝贵意见。比如他首次伐魏时就有大臣(比如谯周等)提出,多年征战,国库空虚,人民得不到休养生息。这是多么远见卓识的建议,但是诸葛亮端出刘备先主,执意伐魏。结果劳民伤财,最终被司马氏所灭。而且诸葛亮不善于培养新人。以至于到后来“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足可见蜀国人才严重断层,后继无人。最重要的是,他分不清指责范畴,事必躬亲。这种小吏所作之事,一个堂堂丞相做,可见他分不清主次。最后被累死也是咎由自取。
  我上面这么说诸葛亮有没有引起有些读者的不满呢?上面也说了,其实诸葛亮更像是一个政治家。我们都知道西蜀在三国那个时代还是个蛮荒之地。人民蒙昧,野兽出没,生产力极其落后、低下。经过诸葛亮的治理,生产力跃居全国前茅。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空前良好,做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境地。蜀地开始成为中国富庶、繁华的地区之一。诸葛亮还发明了很多农耕器具,以利于农业生产。所以,至今蜀地老百姓还怀念诸葛亮的功绩。这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再者,诸葛亮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隆中对》、《出师表》可都不是吹出来的。相信大部分人上初中时都学过这两篇中的一篇或两篇,真的也是脍炙人口。此外诸葛亮还是一名发明家。我们耳熟能详的比如说“木牛流马、诸葛连弩、孔明灯”等。当然《三国演义》中的那一段诸葛亮用木牛流马骗魏军粮食属于虚构的。但是那些确实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粮食搬运工具,为蜀国的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杜甫曾写过一首诗“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在历史中确实是有的,诸葛亮在布阵,占卜方面也是有一定造诣的。虽然在《三国演义》中这些都有夸张,比如庞统死之前,诸葛亮说将星不稳,已经给刘备说要小心;庞统、关羽刚死的时候,诸葛亮也都已经算出来了;再到后来的五丈原攘星续命就更玄乎了。但是杜甫是唐朝的,肯定是没看过《三国演义》的,所以罗贯中只不过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做了些夸张。
  最后,咱们再来谈谈《三国演义》,其实在整部《三国演义》中,我最佩服的不是我上面提到过的那些“借东风、草船借箭”那些,虽然那几个部分写的确实让人热血沸腾的,但我想说,最让我感觉厉害,也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集“安居平五路”。当时魏主曹丕派曹真为大都督,起兵十万,攻取阳平关;第二路,又令反将孟达(因当时关羽受难时,劝刘封不要起病救,而导致关羽遇害,害怕刘备责怪而降魏),起上庸兵十万,攻取汉中;第三路,联合东吴孙权,约定攻下蜀国后西川及荆州都给于东吴,让孙权起兵十万,攻取峡口,进而攻取西川;第四路,联合蛮王孟获,许以金帛等物,让起蛮兵十万,攻取益州四郡;第五路,是以前马超所在的西凉番王轲比能,起羌兵十万,攻取西平关。当时刚逢蜀兵打败,刘备病故,全国上下人心惶惶,刘禅甚至亲自来到诸葛亮府邸来询问办法,其实诸葛亮早有对策,马超在羌人中威名甚高,马超可守一路羌兵。蛮兵多疑,让魏延以疑兵之计拖住蛮兵。李严与孟达生死之交,让李严对抗孟达,孟达也逡巡不前。阳平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让赵云守住险要处,曹真也不足为虑。最后让邓芝出使东吴,晓以利害,其余四路兵马攻不下来,吴国必然不会发兵。当时看到这里,真的感受到了那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霸气,那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豪情。
  虽然大部分故事情节都只存在与《三国演义》,但大部分人更愿意活在《三国演义》中,大部分人还在为“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而惋惜,为“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而扼腕,但这只是以文学的角度来说的,如果以历史的角度看,我们不能盲目的崇拜,诸葛亮也是人,在三国的历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是一代英雄,能让蜀国在北魏和东吴中夹缝中生存,着实不易。其最后算是英年早逝(54岁),“出师未捷身先死”,也让人唏嘘不已。
   ps:纯手工码贴,如有共鸣者,请给楼主点个赞呗,谢谢啦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bf4600 原创 +1 论坛有您更精彩! 2015-3-17 18:31
  • bf4600 金币 +4 论坛有您更精彩! 2015-3-8 15:01
  • bf4600 金币 +100 感谢支持尽言楼! 2015-3-8 15:01

TOP

0
  
附: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三国演义》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

[ 本帖最后由 寡信轻诺 于 2015-3-7 22:21 编辑 ]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6-17 02:35